光伏行业大洗牌:价格战血拼之后,谁能活到2026?
“再这样下去,我们连工资都发不出来了。”江苏一家中型光伏组件厂的老板老张,在电话里苦笑着对朋友抱怨。
他的工厂去年还能勉强维持盈利,但今年一季度直接亏掉了去年全年的利润。
这不是个例。
2024年,光伏行业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价格雪崩。
多晶硅价格从2023年的高位一路狂泻,硅片、电池片、组件价格集体跳水,甚至跌破1元/W的心理防线。
行业龙头隆基绿能、通威股份纷纷报亏,中小厂商更是哀鸿遍野。
价格战的血腥现实
“现在卖组件,基本就是亏本赚吆喝。”一位不愿具名的光伏企业高管坦言。
2025年一季度,A股110家光伏公司合计净利润仅47.44亿元,同比缩水近七成。
隆基绿能一季度净亏损14.36亿元,TCL中环更是亏了近30亿。
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?
简单来说,就是“产能跑得太快,需求跟不上”。
过去几年,光伏行业疯狂扩产,各环节产能远超实际需求。
结果就是,企业为了清库存,只能不断降价,恶性循环愈演愈烈。
龙头企业的生死突围
在这场大逃杀中,不同企业的命运截然不同。
隆基绿能上半年营收下滑13.76%,亏损11.61亿,但它的BC组件(背接触电池技术)正在成为新的增长点。
HPBC 2.0组件量产功率已达660W+,预计年底产能接近50GW。
如果市场回暖,隆基或许能靠技术优势翻身。
通威股份的日子更难过。
硅料价格跌到成本线附近,电池片竞争惨烈,上半年亏损21.37亿。
它正在加速布局海外市场和组件业务,试图靠一体化战略熬过寒冬。
相比之下,阳光电源却逆势增长,上半年净利润暴涨85.71%,全年有望突破150亿。
它的秘诀是什么?
储能业务。
全球储能市场爆发,阳光电源的逆变器和储能系统供不应求,成了行业里少有的“避风港”。
行业变局中的新机会
价格战虽然残酷,但也倒逼行业加速变革。
1.技术突破成关键:HJT、钙钛矿、叠层电池等新技术正在实验室走向量产。
如果能在2025年实现效率提升和成本下降,它们可能成为下一轮增长的引擎。
2.海外市场成救命稻草:欧美推动本土制造,但中国企业的成本和技术优势依然明显。
晶科能源等公司海外营收占比已超50%,高端市场的“绿色溢价”让它们活得比国内同行舒服。
3.“光伏+”模式兴起:BIPV(光伏建筑一体化)、农光互补、渔光互补等新场景正在打开增量市场。
比如,高速公路的光伏围栏、沙漠光伏治沙项目,都可能成为未来的增长点。
2026年,曙光初现?
行业普遍认为,2026年可能是拐点。
产能出清加速:中小厂商撑不住,行业集中度将大幅提升,CR5(前五大企业市占率)可能突破60%。
需求结构优化:欧洲市场库存消化完毕,美国、中东、东南亚等新兴市场增长强劲。
回收产业崛起:随着第一批光伏组件进入退役期,回收技术成熟后,可能形成新的产业链。
不过,风险依然存在。技术路线失败、贸易壁垒、价格战持续,都可能让复苏推迟。
结语:谁能活到最后?
光伏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残酷的洗牌。
价格战不会永远持续,但只有技术领先、资金雄厚、市场布局合理的企业,才能熬到黎明。
对于投资者来说,现在或许是“捡漏”的好时机——但前提是,选对真正的幸存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