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南亚的热风掠过恒河三角洲,孟加拉国的首都达卡正上演着一幕触目惊心的景象:狭窄的街道被各色垃圾堆砌成连绵的小山。
腐烂的菜叶与破旧的塑料袋在车流中翻飞,浑浊的运河里漂浮着层层叠叠的废弃物,阳光照射下散发出刺鼻的酸腐味。
这个人口密度全球顶尖的国家,正以一种令人咋舌的脏乱程度,让向来以环境问题著称的印度都不得不甘拜下风。
在这里,女性在街头巷尾解决生理需求并非罕见场景,乡村田野间垃圾遍地的景象更是常态,究竟是什么让这片肥沃的三角洲沦为环境污染的重灾区?
走进达卡的老城区,空气中永远弥漫着一股混合了垃圾腐败和污水的复杂气味。
在名为 “科巴” 的贫民窟,不足两米宽的巷道两侧堆满了生活垃圾,污水顺着破损的地面蜿蜒流淌,成群的苍蝇在腐烂的食物残渣上盘旋。
当地居民穆罕默德蹲在自家铁皮屋前,指着不远处一堆正在发酵的垃圾无奈地说:“每天早上出门都得踮着脚走,这些垃圾已经堆了半个月,市政卡车从来没来过。”
据当地环保组织统计,达卡每天产生的5000吨垃圾中,仅有不到三分之一能得到有效处理,其余的要么被露天焚烧,要么直接倾倒入河。
在雨季,暴涨的河水会将这些垃圾冲刷到城市的各个角落,形成 “垃圾洪水” 的奇观。
比城市垃圾更让人震惊的,是孟加拉国普遍存在的露天排便现象,尤其是女性群体,在达卡火车站附近的一片棚户区,23岁的萨米拉每天天不亮就要拎着水桶走到铁路旁的灌木丛中。
“家里没有厕所,公共厕所不仅收费高,还脏得根本没法用。” 她低声说,眼神里充满了无奈。
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调查显示,孟加拉国约有3200万人缺乏基本的卫生设施,其中女性面临的困境尤为突出。
在农村地区,超过60%的家庭没有自建厕所,妇女们只能在日出前或日落后,结伴前往田野或河边解决需求。
这种现象不仅带来了严重的公共卫生隐患,更让女性的尊严和安全受到威胁。
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,孟加拉国每年因水源污染引发的腹泻、肝炎等疾病,导致超过2万名儿童死亡。
为何这个拥有肥沃三角洲的国家会陷入如此严重的环境危机?人口压力无疑是最直接的导火索。
在仅14.7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,生活着超过1.6亿人口,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1265人,是印度的三倍还多。
高密度的人口带来了巨量的生活垃圾,而落后的基础设施根本无力应对。
达卡市的垃圾处理厂设计日处理量仅为2000吨,面对每天5000吨的垃圾产出,只能眼睁睁看着废弃物在街头堆积。
在农村地区,缺乏基本的垃圾收集体系,村民们习惯将废弃物随意丢弃在田边地头,每逢雨季,洪水就会将这些垃圾冲入河流,形成长达数十公里的 “垃圾带”。
经济落后则是环境恶化的深层根源。
作为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,孟加拉国2023年的人均GDP仅为2800美元,政府财政预算的大部分都用于保障粮食安全和基本民生,环保投入少得可怜。
在达卡市,污水处理管网的覆盖率不足30%,大量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河道,导致恒河三角洲的水质急剧恶化。
一位当地环保官员透露:“我们申请建设新垃圾处理厂的报告已经递交了三年,但至今没有收到任何拨款回复。”
这种财政困境使得孟加拉国在应对环境问题时显得力不从心,只能眼睁睁看着污染状况日益加剧。
民众环保意识的匮乏更是让环境治理难上加难。
在达卡的街头,随手丢弃垃圾的现象随处可见,即便在设有垃圾桶的区域,人们也习惯将废弃物扔在桶边而非桶内。
在农村地区,焚烧秸秆和塑料垃圾是常见的处理方式,滚滚浓烟不仅污染空气,还加剧了温室效应。
“我们从小就这么扔垃圾,没人告诉我们这样做有什么不对。” 达卡大学的学生阿米尔说。
政府虽然推出了一些环保宣传活动,但由于教育普及率低,这些活动的影响力十分有限,难以从根本上改变民众的行为习惯。
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则让孟加拉国的环境问题雪上加霜。
作为全球最大的三角洲,这里地势低洼,80%的国土海拔不足10米,每年雨季都会遭遇严重的洪涝灾害。
2024年的统计显示,当年的洪水导致全国超过200万公顷农田被淹没,大量垃圾和工业废水被冲入河流,造成了二次污染。
更严峻的是,随着全球气候变暖,海平面上升的速度正在加快,孟加拉国沿海地区每年都有大量土地被海水侵蚀,咸水入侵导致耕地盐碱化,进一步加剧了环境压力。
环境的恶化正在对孟加拉国的社会经济造成深远影响,在健康层面,空气污染导致达卡市的肺癌发病率较十年前上升了47%,水污染则让肝炎、霍乱等传染病常年流行。
世界银行的研究表明,孟加拉国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健康损失高达58亿美元,相当于该国GDP 的3.2%。
经济发展也受到严重拖累,恶劣的环境让外国投资者望而却步,旅游业更是几乎处于停滞状态。
在科巴贫民窟,渔民阿里无奈地展示着空空如也的渔网:“河里的鱼越来越少了,连泥鳅都快绝迹了,我们全家的生计都成了问题。”
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危机,孟加拉国政府和国际社会也开始采取行动。
2023年,政府推出了 “清洁孟加拉” 计划,承诺在未来五年内投资25亿美元用于改善环境卫生,其中包括建设12座现代化垃圾处理厂和扩展污水处理管网。
在达卡市,试点推行的垃圾分类制度已经覆盖了200万人口,虽然效果参差不齐,但也让部分市民开始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。
国际组织的援助也在持续跟进。
世界银行提供的5亿美元贷款正在用于升级达卡的垃圾处理系统,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则在农村地区推广 “生态厕所” 项目,目前已在1500个村庄建成了简易卫生设施。
非政府组织 “孟加拉环境信托” 发起的 “女性卫生行动”,则通过发放便携式马桶和开展卫生教育,帮助改善女性的如厕困境。
然而,这些努力在庞大的环境危机面前仍显杯水车薪,要真正改变孟加拉国的环境状况,需要的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。
政府需要加大环保投入,将环境治理纳入经济发展的核心议程,同时建立严格的环保执法体系,对乱排乱放行为进行严厉处罚。
教育部门应将环保知识纳入中小学课程,从下一代开始培养环保意识,国际社会也需要提供更多的技术和资金支持,帮助孟加拉国建立可持续的环境治理体系。
更重要的是,孟加拉国的每一位公民都需要行动起来,在达卡的苏特拉社区,一群家庭主妇自发组织了 “街道清洁队”,每天清晨都会拿着扫帚清理家门口的垃圾。
“我们不能指望政府解决所有问题,自己的家园需要自己动手打扫。” 队长法蒂玛说。
这种社区自发的环保行动,或许正是改变孟加拉国环境命运的希望所在。
当夕阳西下,达卡街头的垃圾山在余晖中投下长长的影子,空气中的异味似乎也变得更加浓重。
但在城市的某个角落,一群孩子正在志愿者的带领下学习垃圾分类,他们稚嫩的声音念着 “塑料瓶要回收” 的口诀,像极了黑暗中的点点星光。
孟加拉国的环境治理之路依然漫长,但只要政府、国际社会和民众共同努力,这片被污染的三角洲或许仍有重现生机的一天。
毕竟,没有人愿意生活在一个连印度都甘拜下风的脏乱国度里,改变的种子,早已在困境中悄然埋下。